走向农机大国 前路艰辛漫长
日期:2017-06-21 / 人气: / 来源:汉中中盛农业科技有限公
我国农业只有加快现代化进程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提高机械化的综合水平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使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走向农机大国 前路艰辛漫长
农机装备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中国制造2025”明确重点发展的十大领域之一。日前,民盟中央受中共中央委托,围绕推进制造强国战略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赴江苏、山东开展“以改革创新为引领,加快推进我国农业机械装备制造转型升级”为主题的重点考察调研。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张宝文率调研组考察了江苏南京、苏州、常州、丹阳等地的农机制造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详细了解企业发展质态。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务副主席陈晓光率调研组在山东日照、潍坊考察。
农机装备整机制造创新瓶颈亟须突破
近年来,我国农机化事业快速发展,已成为全球第一农机装备制造大国,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植保机械、农用水泵的产量世界领先。加快农机装备升级成为推进制造业供给侧改革、振兴实体经济的重要抓手。
江苏作为经济大省,农业GDP占比虽然不高,人均耕地仅有0.86亩,不足全国水平的六成。但其机械化发展水平却是全国领先,其中水稻机插率超过75%。张宝文表示,江苏被农业部授予农业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省,确实表现出整体水平高的特点,无论是主要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程度,还是农机装备生产和农机推广应用,都处于全国前列。他同时指出,2025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机械化率要从63%提升到75%,未来农机装备产业市场广阔。
本次调研,张宝文走访了江苏常发、沃德、久富等6家企业,对江苏农机装备结构持续优化、制造水平不断提高留下了深刻印象。“发动机是你们自己制造的吗?变速箱是你们自己制造的吗?”张宝文在江苏调研期间,每到一家企业都要问到这两个问题。这两大部件是农机装备最为重要的零部件,必须具备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较完整的农机人才梯队,才能够自主研发制造。
张宝文在江苏常发农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调研时,一走进车间就抛出了这两个问题。公司总经理黄桂荣自信应答,“全都是自己研发的。”张宝文站在大型拖拉机前,一连说了三个“好”,竖起了大拇指说道,“你们的研发能力还挺强啊!”目前在该企业整机产品中,包括发动机在内,有90%以上的零部件,都是企业自己制造。
科技创新能力是江苏农机装备产业发展的动力,以常州为例,柴油机制造能力一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单缸柴油机的销量长期占据国内首位。常州诞生了一批农机零部配件全国“单打冠军”,不仅满足了本地主机厂的配套需求,还为全国各地的主机企业提供配套。 “十二五”以来,江苏农机行业新建省市级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中心30多家,其中常发集团、常柴集团、常州东风农机等企业的工程技术中心还被认定为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
虽然江苏省农机装备制造业产销收入已跃上千亿元台阶,但仍然面临中低端产品偏多,高端高效、环保智能的农业装备仍然依赖外资企业或外国进口。张宝文指出,国产农机装备在高端产品供给、关键零部件自主研发、产品可靠性等方面均有提升空间。张宝文列举了新型的节能环保农用发动机、农机专用的传感器、无级变速器、大型拖拉机的智能作业电控制单元还不能自主生产,这些也成为了农机装备整机制造的创新瓶颈。就以变速箱技术为例,国内厂家还多处于同步换挡阶段,而国际先进企业已经能实现无级变速,这还存在差距。
面对这些短板,物联网技术应用或将给农机装备产业带来机遇。目前,物联网产业是江苏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尤其是苏南地区正在成为物联网创新产业集聚区,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物联网企业正在江苏崛起,这成为江苏作为制造业大省转型升级的动力。张宝文认为,物联网技术在农机装备领域应用前景广阔,值得关注。他表示,目前农机产品呈现出智能化、精准化、标准化、大型化、高效化、节能化等趋势,物联网传感器技术在国外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国内农机企业应该跟上潮流。
农机人才后继乏力成隐忧
农机装备产业发展创新是动力之源,支撑则依赖于资金、人才、市场等综合因素。在支撑体系方面,江苏资金保障相对充足,而人才队伍则出现后继乏力的状况。
座谈会上,江苏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介绍,2016年省财政安排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9亿元、工业和信息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19.7亿元,支持先进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同时,2016—2020年,江苏试行了装备技术改造按装备投入额和新增税收贡献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引导农机工业企业等加快技术改造,降低投资成本。省级财政还在支持农机具购置补贴上认真贯彻落实。近年来,江苏省财政每年安排省级以上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5亿元左右,其中省级财政安排2亿元,受益农民超过7万户。
而在人才队伍方面,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大学的相关负责人在座谈会上直言,农机学科严重削弱,人才培养缺口较大。据介绍,由于学科调整,农业装备中农机设计、农机产品和农机制造等十几个学科,被分散和规整到更高一级学科之中,这弱化了农业装备科学的内涵,造成了专业萎缩、生源减少、师资流失的后果。专家直言,在南京已经出现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农机专业人才,农机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合适企业的局面。根据《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对人才需求的预测,2020年农机装备产业的人才缺口高达16.9万人。
对于这些建议调研组表示,将会分析研究,梳理完善,形成调研报告和政策建议信,向中共中央、国务院上报,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实现农机装备产业发展创新,实现从农机大国到农机强国的转变。
农机发展需要制度层面改革
在山东,民盟中央调研组走访了山东五征集团、雷沃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潍坊谷合传动技术有限公司和潍坊富源增压器有限公司等农机装备生产企业,并召开了座谈会。通过实地考察,亲眼看到了山东作为农业大省、农机装备制造业大省的一系列成绩,也发现了限制农机产业发展的一些问题。陈晓光指出,农机装备产业发展深受农村市场、农民购买力、农作物生产要求等客观条件的制约,还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需要。目前,普遍存在着农机核心技术缺乏、公共研发平台投入不足、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等问题,特别是农机补贴比例和补贴方式、新产品的鉴定程序和鉴定周期等政策措施对产业的创新升级影响较大,需要在制度层面进行改革、完善。
陈晓光强调,加快推进农业机械装备制造转型升级,需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提升整个行业的资源配置效益和创新能力。一是加强政策法规体系的完善,增强农业机械化提档升级的制度保障;二是保护知识产权,鼓励企业勇于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注重发挥市场主体和行业协会作用,强化资源整合和技术、人才支撑。
走向农机大国 前路艰辛漫长
农机装备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中国制造2025”明确重点发展的十大领域之一。日前,民盟中央受中共中央委托,围绕推进制造强国战略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赴江苏、山东开展“以改革创新为引领,加快推进我国农业机械装备制造转型升级”为主题的重点考察调研。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张宝文率调研组考察了江苏南京、苏州、常州、丹阳等地的农机制造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详细了解企业发展质态。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务副主席陈晓光率调研组在山东日照、潍坊考察。
农机装备整机制造创新瓶颈亟须突破
近年来,我国农机化事业快速发展,已成为全球第一农机装备制造大国,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植保机械、农用水泵的产量世界领先。加快农机装备升级成为推进制造业供给侧改革、振兴实体经济的重要抓手。
江苏作为经济大省,农业GDP占比虽然不高,人均耕地仅有0.86亩,不足全国水平的六成。但其机械化发展水平却是全国领先,其中水稻机插率超过75%。张宝文表示,江苏被农业部授予农业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省,确实表现出整体水平高的特点,无论是主要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程度,还是农机装备生产和农机推广应用,都处于全国前列。他同时指出,2025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机械化率要从63%提升到75%,未来农机装备产业市场广阔。
本次调研,张宝文走访了江苏常发、沃德、久富等6家企业,对江苏农机装备结构持续优化、制造水平不断提高留下了深刻印象。“发动机是你们自己制造的吗?变速箱是你们自己制造的吗?”张宝文在江苏调研期间,每到一家企业都要问到这两个问题。这两大部件是农机装备最为重要的零部件,必须具备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较完整的农机人才梯队,才能够自主研发制造。
张宝文在江苏常发农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调研时,一走进车间就抛出了这两个问题。公司总经理黄桂荣自信应答,“全都是自己研发的。”张宝文站在大型拖拉机前,一连说了三个“好”,竖起了大拇指说道,“你们的研发能力还挺强啊!”目前在该企业整机产品中,包括发动机在内,有90%以上的零部件,都是企业自己制造。
科技创新能力是江苏农机装备产业发展的动力,以常州为例,柴油机制造能力一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单缸柴油机的销量长期占据国内首位。常州诞生了一批农机零部配件全国“单打冠军”,不仅满足了本地主机厂的配套需求,还为全国各地的主机企业提供配套。 “十二五”以来,江苏农机行业新建省市级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中心30多家,其中常发集团、常柴集团、常州东风农机等企业的工程技术中心还被认定为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
虽然江苏省农机装备制造业产销收入已跃上千亿元台阶,但仍然面临中低端产品偏多,高端高效、环保智能的农业装备仍然依赖外资企业或外国进口。张宝文指出,国产农机装备在高端产品供给、关键零部件自主研发、产品可靠性等方面均有提升空间。张宝文列举了新型的节能环保农用发动机、农机专用的传感器、无级变速器、大型拖拉机的智能作业电控制单元还不能自主生产,这些也成为了农机装备整机制造的创新瓶颈。就以变速箱技术为例,国内厂家还多处于同步换挡阶段,而国际先进企业已经能实现无级变速,这还存在差距。
面对这些短板,物联网技术应用或将给农机装备产业带来机遇。目前,物联网产业是江苏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尤其是苏南地区正在成为物联网创新产业集聚区,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物联网企业正在江苏崛起,这成为江苏作为制造业大省转型升级的动力。张宝文认为,物联网技术在农机装备领域应用前景广阔,值得关注。他表示,目前农机产品呈现出智能化、精准化、标准化、大型化、高效化、节能化等趋势,物联网传感器技术在国外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国内农机企业应该跟上潮流。
农机人才后继乏力成隐忧
农机装备产业发展创新是动力之源,支撑则依赖于资金、人才、市场等综合因素。在支撑体系方面,江苏资金保障相对充足,而人才队伍则出现后继乏力的状况。
座谈会上,江苏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介绍,2016年省财政安排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9亿元、工业和信息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19.7亿元,支持先进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同时,2016—2020年,江苏试行了装备技术改造按装备投入额和新增税收贡献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引导农机工业企业等加快技术改造,降低投资成本。省级财政还在支持农机具购置补贴上认真贯彻落实。近年来,江苏省财政每年安排省级以上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5亿元左右,其中省级财政安排2亿元,受益农民超过7万户。
而在人才队伍方面,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大学的相关负责人在座谈会上直言,农机学科严重削弱,人才培养缺口较大。据介绍,由于学科调整,农业装备中农机设计、农机产品和农机制造等十几个学科,被分散和规整到更高一级学科之中,这弱化了农业装备科学的内涵,造成了专业萎缩、生源减少、师资流失的后果。专家直言,在南京已经出现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农机专业人才,农机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合适企业的局面。根据《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对人才需求的预测,2020年农机装备产业的人才缺口高达16.9万人。
对于这些建议调研组表示,将会分析研究,梳理完善,形成调研报告和政策建议信,向中共中央、国务院上报,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实现农机装备产业发展创新,实现从农机大国到农机强国的转变。
农机发展需要制度层面改革
在山东,民盟中央调研组走访了山东五征集团、雷沃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潍坊谷合传动技术有限公司和潍坊富源增压器有限公司等农机装备生产企业,并召开了座谈会。通过实地考察,亲眼看到了山东作为农业大省、农机装备制造业大省的一系列成绩,也发现了限制农机产业发展的一些问题。陈晓光指出,农机装备产业发展深受农村市场、农民购买力、农作物生产要求等客观条件的制约,还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需要。目前,普遍存在着农机核心技术缺乏、公共研发平台投入不足、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等问题,特别是农机补贴比例和补贴方式、新产品的鉴定程序和鉴定周期等政策措施对产业的创新升级影响较大,需要在制度层面进行改革、完善。
陈晓光强调,加快推进农业机械装备制造转型升级,需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提升整个行业的资源配置效益和创新能力。一是加强政策法规体系的完善,增强农业机械化提档升级的制度保障;二是保护知识产权,鼓励企业勇于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注重发挥市场主体和行业协会作用,强化资源整合和技术、人才支撑。
作者:汉中中盛农业科技
推荐内容 Recommended
- 乡村别墅冬天常用的10种取暖方式09-16
- 痛定思痛:敢于对比,我国农机产07-07
- “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如何行稳致07-07
- 甘肃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207-07
- 四川首届农机职业技能大赛圆满落07-07
- 环保厅来抚调研农村生物质直燃取07-01
相关内容 Related
- 家用取暖炉的点火注意事项03-05
- 民用清洁炉具专委会2019年会在京召03-02
- 清洁采暖炉具和小型生物质锅炉标03-02
- “保计,我把取暖炉给你送来了”12-22
- 清洁取暖让天津西青群众干净温暖12-22
- 采暖季到了,这些暖心补贴你们收12-22